浅谈悲剧
评分: +6+x

“悲”的意义

“悲剧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鲁迅

悲剧有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通常包括了对主人公不幸命运的惋惜,以及对于主人公反抗精神的赞扬与欣赏。

通过惋惜,我们得以释放我们内心的情感,感受到“本我”,触碰自己的仁慈与同情心,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所厌恶的,明辨是非,活的自在,不为人所困,“步入崇高”。

而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则显而易见地起到了激励作用,往往,主人公与命运的斗争才是作者想要描写的。一篇好的悲剧通常具有“英雄史诗”之感,通过主人公的抗争,来体现其英雄气概,对于麻木的奋起,对于凋朽的抗争,而“悲剧”的体裁注定了主人公的失败,而这往往更能彰显其百折不挠的精神,为真理而献身的壮美。12

又或者,悲剧仅仅是悲剧,令人扼腕,令人同情,令人叹息。

现代社会的高压环境以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变故使许多人劳累不堪,他们所需要的,可能仅仅是一个相似的命运,一个美好的寄托,换而言之,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窗口。

现实中找不到的,就去想象中寻求。

悲剧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而这一点明显比上文所说的更加现实,更加“入世”。

“悲”的主体是谁

通常来讲,悲剧是主角的悲剧,是主角与不可抗力对决而最终战败的悲剧,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往往是有反抗精神的,不甘于现状的“清醒者”;而其所对抗的对象则是陈旧的,腐朽的现实;且这种现实通常置于一个占绝对优势的大环境下,从而使得主角的反抗最终走向失败。

但悲剧并不全是这样。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悲”的主体必然含有主角。但是主角所对抗的对象,即所谓的“反派”,他们是否也有自己的苦衷?是否每一个悲剧,主角都是绝对的正义,而“反派”则是绝对的邪恶,残暴,腐朽?我不这么认为。

诚然,经典的悲剧通常以主角和“反派”的强烈反差来刻画主角的人物形象。但是,为什么不试着做些创新呢?请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不可抗力”来自于自然,不平等的(或随机的)降临在每一个人的头上,并引发了受害者和未受害者之间的不平等对待。

按照常理,主角应当是受害者,他(们)为了自身的平等权益与未受害者争执。

但是,故事也可以这样发展:主角是受害者,“反派”也是受害者,两者的冲突是因为立场不同(比如温和派和激进派)而非简单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或许这会让故事的世界观变得庞大而繁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一无是处。

首先,读者得以从两个角度来看故事,甚至可以根据自身设身处地的倾向来把自己代入其中一个阵营。

其次,本都没有过错的双方由于立场不同而产生争执,他们都没有错,他们都是为了平等,为了和平,只是达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更深的悲哀?

若是说现实意义,那必然也是有的。

现实中的冲突,决策等往往并不如看起来的那样简单。3在多重条件的作用下,可能双方都是错的,也有可能双方都是对的。通过解析这样的悲剧,我们或许能够理解自己现实生活中冲突对象的苦衷,换位思考,解决争端。

“悲”为何物

我一开始想把“悲”的定义放在开头讲,但我很快发现这样行不通。

不理解“悲”的意义,不辨明“悲”的主体,又怎能知道“悲”为何物?

私以为,这个“悲”应当超脱于简单的“悲伤”。

它应当包括一种彷徨,一种挣扎,一种无奈。

彷徨,源于受苦受难,眼前的每一条路都似乎被堵死,无法前进。

挣扎,因为想要改变,想要改变这不公的事实,想要靠属于自己的双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无奈,起于无能为力,无力回天。

以上三种只是悲剧中所通常含有的悲哀类型,在某些不同的题材下,“悲”的定义会根据创作需要而有所不同。

如何创作悲剧

以下内容仅为个人看法,如剧情/题材等有特殊需要,请勿拘于此

仅给出框架,以免限制思路。

冲突和对抗

构成一个悲剧的最基本部分,也是剧情的主体部分。

首先,辨明冲突的主体。是人与人?人与社会?4亦或是人与命运等不可抗力因素?5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选取一个6来进行创作。

其次,辨明冲突的意义。推动情节发展显而易见是冲突的意义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至少三种意义。

第一,展现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刻画自然于冲突和对抗之中彰显。

第二,展现社会问题。如果你选择的冲突主体中含有人与社会的冲突,并且你想要讽刺,批评这种病态的社会环境,那么你的目的无疑应当在冲突之中体现。

第三,引导哲学思考。你的作品应当能让读者思考:为什么人物要反抗?为什么社会环境不容许这样的反抗存在?这背后的运作原理是什么7?这样,这篇悲剧才具有了现实意义。

命运和宿命

该内容通常在古希腊经典悲剧中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从天高于一切转移到人定胜天。

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以“命运”为题材的悲剧已经过时,如果你有好的点子,还是那句话,请勿拘于此。

情感的激荡

为了我——歌唱吧!歌唱吧!歌唱吧!——卢西恩

或许在没有上下文和背景故事的情况下直接抛出高潮的效果没有那么好,但是你应当能感受到“卢西恩”在说这句话时的情感激荡。

你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写这个角色怎么怎么悲痛,如何如何奋起,还需要足够的传神——这也是最考验笔力的地方之一——以使得读者们能够感同身受,感觉那种或苦痛,或悲愤,或忏悔,或呐喊的情感激荡。8

除此以外,你也可以平和的描写这一切的发生9,在最后或是某个地方,用一句简短而扣人心弦的话语回收伏笔/凝集气氛/升华主题,使读者能够感觉到自己“身外之物”的强烈情感并为之触动10

本文使用CC BY-SA 4.0授权。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C BY-SA 3.0 Unported